打孔的起源与发展

孔印与活字印刷一样,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发明之一。丝网印刷是从雕刻孔版逐渐发展起来的。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缬草印刷工艺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
到了宋代,丝网印刷又进行了一次飞跃,即在丝网印刷中将染料转化为胶粉(淀粉),调合浆料进行印刷。采用糊状印刷改进了原来使用油性涂料,有了这种糊状印刷品出现色彩更鲜艳,印出来的图案更漂亮动人。这种丝网印刷技术很快传到了欧洲,德国和意大利率先采用了这种印刷工艺。国外许多研究丝网印刷的学者不得不承认,丝网印刷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.

唐文化东传日本、朝鲜(朝鲜),西传中东和欧洲,同时传到西方雕刻纸盘技术。

18世纪初,英国人塞缪尔·西蒙(Samuel Simon)受到雕刻技术的启发,开始将雕刻板附在覆盖着丝网的木架上,以便在板上雕刻出更精致的图案而不会散落。 Jonhn Brusvaz 设计了一种用于印刷广告牌的丝网多色套印方法。后来,它被广泛用于商业印刷。

有一位名叫万石的日本画家,是日本现代丝网印刷术的创始人,1917年日本画家万石和羲政在美国回到日本,将这种新的印刷方法和丝网印版绘画技巧带回了家乡,并开展了研究,因此于1923年获得“聚合印版”专利,1924年完成直接感光版的研究。1923年在东京石由桥成立合资彩色印刷技术公司。努力改进它。另一种光油纸雕刻制版是利用日本印染模板技术完成的。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。

直到 1940 年代后半期,丝网印刷才开始使用感光材料,使制版成为可能,实现精确图像的丝网印刷。丝网印刷开始用于印刷电路和厚膜集成电路的制造。用于照相图案的感光剂最初主要采用重铬酸盐,50年代,人们将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乳液聚合在水溶液中,乳液,并加入重铬酸盐乳剂,直接涂封在网版上,作为照相胶卷,其后直接照相制版法被广泛使用。由于6价铬污染法规越来越严格,自1970年代网版开始使用重氮树脂作为综合光敏剂。

此后,丝网印刷在印刷电路板和厚膜集成电路的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。丝网印刷已成为电子元件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对印版的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同时,开始了丝网预涂版的研究。自1980年代以来,感光材料中特定的含氮树脂的开发更为稳定的感光树脂,使丝网预涂版得到了真正的应用。

丝网印刷油墨也逐渐得到改进,从以前有潜力的固体油墨发展到以光敏固化树脂为粘合剂的uv固化油墨。同时,开发了以水溶性粘合剂为载体的水性油墨,从而使以有机溶剂作为可溶性油墨的载体来代替以前的需要。

丝网印刷机由手动半自动、全自动、全自动方向发展。印刷速度也从每小时700张的半自动印刷速度提高到每小时1500张的自动印刷速度,印刷速度达到约从平面印刷到圆网印刷,每小时2500~3000张。

丝网印刷的发展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包括纺织、陶瓷、标牌、广告、厚膜超集成电路和薄膜超导材料。